近貧族

2016/04/08
1164
  據主計處統計,食物及日常生活必需品開銷占我國家庭平均支出的五分之一,近年來台灣貧富差距擴大,薪資成長停滯,但是民生物資價格卻持續上漲,明顯增加民眾經濟負擔,弱勢族群更是苦不堪言。雖然中產階級民眾生活相對穩定,但若發生緊急變故、或者因經濟不景氣被裁員、減薪,很容易變成所謂的「近貧族」,不符合政府社會救助資格,但實際上生活卻已經陷入困難。   其實許多民間公益團體參考國外食物銀行發展經驗,自發性辦理實務給付服務,對外募集食物及日常生活用品,提供經濟弱勢民眾領取使用。從國內食物銀行發展現況來看,有些公益團體與地方政府合作,設置大型食物銀行,也有鄰里居民成立的社區型互助單位,分享家中過剩物資。麗蟬認為,熱心助人,樂善好施,這是人情味的展現,也是台灣最美麗的風景。   麗蟬認為,政府現行社會救助制度多採行現金給付方式,在實際運作上已經出現一些問題,例如政府財政困窘,難以持續提高補助額度;有些津貼領取者缺乏金錢運觀念,將救助金用於不當之處。有鑒於此,如何跳脫現金發放思維,尋找另一種可以提供實質幫助,又能避免現有問題的新型態社會救助模式,是社政單位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。   麗蟬已經提出立法草案,訴求將「實務給付」法制化,促進社會資源運用,將社會大眾及企業將過剩物資及民生用品,轉贈給經濟弱勢者及受災民眾,確保社會弱勢族群基本生活品質,期盼能在第九屆立委任內完成立法作業。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