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生輔導法

2016/05/30
2167
  上週桃園發生中度智能障礙的新住民第二代,遭到學校老師不當體罰案例,林麗蟬委員指出,103年底我國已經訂立「學生輔導法」,建立三級輔導機制。法律訂好了,但實務面還是很有問題。一位智能障礙又是新住民家庭,這種雙重弱勢的學生,學校的處理方式,沒有啟動輔導機制,只是把學生抓去打一頓。   林麗蟬委員強調,今天教育部的政策報告中,沒有看到教育部關於如何落實「學生輔導」提出完整說明,但是近幾年來,校園霸凌、傷害、毒品、中輟生等等問題都是民間社會高度關注的議題,潘部長應該把「學生輔導工作」納入教育部政策重點,這才是目前教育現場最急迫的事情。   針對新住民語教學政策,林麗蟬委員指出,馬政府時期規劃的107課綱,其中一項改革,就是實施新住民語,東南亞國家語言教學,但是政國內一直存在反對意見,有些人主張,台灣人就該學國語、台語就好;也有些人認為,先學好英文比較重要。   林麗蟬委員認為,很多人常常講國際化,認為教育體系應該讓學生有國際觀,但台灣社會所謂的國際觀,常常只限於歐美日先進國家,而忽略了發展非常迅速的東協十國及印度。新政府若要推動南向政策,馬政府任內規劃的新住民語教學一定要延續下去,教育部必須盡早做好準備工作。   尤其在教材部分,目前進度非常緩慢,教育部委外的編制的七國語言教材,僅國小越南語部分可望在今年完成。林麗蟬委員強調,教材必須經過試教、試講,也要重視學生意見回饋,作為後續修訂的依據。除此之外,教育部更應該盡快做好新住民語的需求評估,到底學生的選課意願如何?各縣市需要多少教師?教育部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調查清楚。   林麗蟬委員強調必須強調,推動新住民語教學,必須重視教育現場的反應,不能只是由上而下強行推動,這樣會遭遇很多阻礙。林麗蟬委員建議: (1)教育部也要加強校園多元文化、多元族群、尊重差異的宣導工作。 (2)在師資培育過程中,也要納入認識多元文化的課程。 這兩項都是推動新住民語教學的配套措施。
分享